人力資源
Human resources
《肖申克的救贖》觀后感
發表時間:2017-01-25
好的電影能夠讓人獲得深度的放松,并從中得到啟迪。優秀的電影可以讓人多次觀看,依然有新的收獲。《肖申克的救贖》就是這樣一部值得多次觀賞的好電影。
《肖申克的救贖》拍攝于1994年,豆瓣評分9.6,并在豆瓣高分榜上名列第一。故事發生在1947年,講的是銀行家安迪因為誤指控而被判無期徒刑,進入肖申克監獄。但他沒有安于現狀,而是堅持不懈,最后成功越獄的故事。
最初聽到《肖申克的救贖》這個片名,以為肖申克是個人名。實際上它是一個地名,即 "鯊堡監獄"。這個監獄,是座人間煉獄,不僅是因為它那里獄卒殘暴、獄霸橫行,而且是因為它對人的精神的磨蝕。
在那種漫漫無期的禁錮中消磨生命,似乎只有全部放棄希望。希望究竟應不應該有?按照片中人物red的說法,希望是個危險的東西,它能把人弄瘋。他先后兩次申請假釋,都未成功。兩次滿懷希望的申請,最終都被無情地拒絕。應了一句古話,希望越大,失望越大。似乎人就不應該有欲望,這樣就不會痛苦了。但這樣活著真的有意義嗎?主人公安迪做出了不同的選擇,他靠著希望和毅力,最后實現了在瑞德看來是不可能的越獄。因此,影片最終給出的結論是,希望還是要有的,萬一實現了呢?
通觀整部影片,體制化也是這部影片要極力挖掘的東西。所謂體制化,就是你一開始要極力排斥的東西,可能完全無法接受。但一旦和這樣東西接觸久了,可能你反而離不開了。監獄是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地方,但在里面生活得久了,可能反而無法適應外面的生活了。片中有一個叫布魯斯的囚犯就是這樣,他在監獄里呆了五十年,在古稀之年刑滿釋放,重獲自由。然而,他已經習慣了在監獄里連上廁所都要向獄警請示的生活,重新回到外面的世界讓他無所適從。最后他選擇了自殺。在自殺的墻上留下一句遺言:布魯斯到此一游。
我想,體制化從某個角度也說明了人的惰性與適應性,它有著正反兩個方面的意義。積極的意義是,有些我們之前認為無法適應的生活,可能時間久了,也就習慣了,它會讓我們覺得生活也沒有那么糟糕。但另一方面,它無情地消磨了我們的斗志與激情,使我們不求上進,安于現狀。當然,路在腳下,怎么走是自己決定的。
這部影片給我印象最深的要屬片中所展現出來的堅持精神了。為了離開監獄,安迪用一把小錘,挖了19年的時間,而這在別人看來是需要600年才能完成的工作。然而,生活就是這樣,只要你堅持了,也許就會走出困境。不堅持,則一無所有。
影片通過肖申克監獄這個小環境,對人性進行了多方面的挖掘。正是這種挖掘,讓我看到了自身的缺點,從而明確了努力的方向。通過觀看,給自己以收獲,這就是好電影的價值。
行政部 孫彪